查看原文
其他

我是这样去解读段永平的!

鹭由器 鹭由器
2024-09-20

完成了上一篇文章《段永平的投资思想》的整理后,原计划写点什么,但写写删删数次,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措辞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索性将这份感受暂时封存,等待下次的触动。

明芃兄在后台给我留言:段总的两篇文集我自己是前几年看过的,发现先学习了唐师的,回过头再看段总的,感觉好太多了。

的确,我们有着相似的经历和感受,也很感恩帮助我们促成这些变化的人。或许,在茫茫人海之中,同类应该不在少数吧。

查看了下本人的亚马逊历史订单,《雪球特别版——段永平投资问答》电子书的购买记录定格在2020年10月,彼时,段永平的文字给我的感觉是泛而空洞,像是世俗标准下的成功人士坐而论道,漫不经心地回答网友的提问,回顾他的商业哲学。

当投资的知识由口头地走到内心时,回看段永平的文字更显得深邃睿智,可贵的是,十多年来,他一直在复述同样的道理。

除了投资本身,段永平也经历让我非常着迷。接手亏损中的小霸王到营收10亿仅用了6年,创立步步高5年后独占中国电子产品70%市场份额,为一句承诺追随爱情急流勇退并转型为投资大师。

爽文男主也未必能拿到这样的剧本啊。

在好(嫉)奇(妒)心的驱使下,我把B站上段永平的访谈和演讲看了个遍,虽然内容与段永平在博客和雪球上的回答并无二致,依然是唠叨了十来年的”做对的事“,”把事情做对“,”平常心“,"本分“,”文化“等等。

但眼前一个鲜活的人,无比自信地讲述和有理有据地反驳,这生动的画面又给了我新的触动,这种感触是阅读文字所体会不到的。

索性将个人的感受记录下来,毕竟这种感觉也不会常有啊。


大道无形

为了节目效果也好,段永平被误会的太深也罢,视频中所呈现出的理念冲突往往会比文字显得更为激烈。

大手笔地投入央视广告,段永平被戴上了营销天才的帽子,在当时的环境下,这大概不是一个褒义词,因为营销和广告的潜台词是诱导。

段永平大谈诚信,反被认为是财富自由后爬上了道德制高点,嘉宾更关心的是获取财富的秘密武器。显然,要承认他人的成功不容易,尤其是成功的秘诀是公开的。

作为国内和巴菲特吃午饭的第一人,这顿62万美元的午餐太有被八卦的潜力了,尽管段永平反复强调他和巴菲特聊天的内容主要是已知的已知,但也架不住众人的反复追问。

不管是经营还是投资,段永平所讲述都是非常浅显的道理和常识,妇孺皆知,但正是因为过于浅显,对自以为聪明的人来说,太过于无趣了。

不管是段永平还是巴菲特,他们反复强调的东西如出一辙。段永平曾说,关于投资的道理其实并不是他跟巴菲特学来的,而是本来就在他的血液里,巴菲特只是给了他信心和提醒而已。

投资没什么秘密可言,理解了巴菲特的人,肯定能看懂段永平,反之,不认可巴菲特的人,段永平的话对他也没什么用。

离最早的那次演讲(2003年北大光华演讲)已经过去了20年,段永平还是那个阿段,重读他的文字的人不少已经幡然醒悟,在赞叹与佩服之余,不知道会不会感叹简单与时间的力量。

道理易懂,但学会不易。与段永平一同赴约巴菲特午餐的黄峥曾说,巴菲特讲的东西其实特别简单,是我母亲都能听懂的话,这顿饭对我最大的意义可能是我意识到简单和常识的力量,人的思想是很容易被污染的

段永平所强调的东西也体现在他的ID上。

Fast is slow是参加巴菲特午餐拍卖时所使用的的ID,代表着段永平的经营哲学,安全经营远胜于追求高速发展。

大道无形我有型,这是雪球上的ID,具体何意,好像他并未给出明确的解释,私以为这是他的人生哲学,跟富兰克林的“空麻袋立不起来”异曲同工,用简单而朴实的道理来塑造自我

信仰与无知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就是买公司的现金流折现;长期而言股市是称重机,短期而言股市是投票器。

我相信,在价值投资者的群体中,对这两句话的熟悉程度堪比接头暗号,段永平认为,这是投资的信仰。

当然,此信仰非彼信仰。宗教信仰能成为信仰,需要有特定的宗教仪式和有规模的群体基础,让信众感觉到真实且无法与之割裂。投资的信仰所给予的是一种粗糙而又独立的思考方式,以所有者的视角去看到股票和市场。

粗糙,是因为无法被测量。企业的现金流折现依赖于多个假设条件,任何一个条件的细微变化会导致结果的天壤之别,长期和短期没人能给出精确的答案,哪怕真有也会被行动所改写。

独立,在于每一个人可以自己判断公司的价值,自行定义便宜和贵,长期和短期。

段永平将这两句话上升到信仰的高度,一方面是由于这是他投资的出发点,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太容易过度重视可以测量的因素,而忽视那些不可策略的因素,也就是说,很容易走着走着,走偏了。

比如:宏观数据的变动和企业经营的波动,这些外因时常会诱惑参与者调整自己的身份而不自知,在股东和股民之间随意切换。

与宗教信仰不同,投资的世界里没有先知,反而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无知。能力圈和安全边际,其实都是应对自己无知的反应。

投资者对绝大部分的行业和公司是处于无知状态的,因而只能在自己的能力圈内做选择;即使能看懂能力圈内的公司,但企业的未来依然是不可知的,因此要预留足够的安全边际。

投资,需要相信点什么,这样就不会太纠结,也需要承认自己的无知,路会越走越踏实。


企业文化

在段永平的投资决策中,企业文化经常被提及。该如何去理解他口中的企业文化?

首先,企业文化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直接可以套用他在演讲中给出的定义:

企业文化是指现阶段企业员工所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循的一系列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通常表现为企业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沿袭的传统与习惯等。

简单来说,这就是企业植入所有员工心智中的软性约束,这些约束不会在企业创建时自动产生,很多时候代表了企业创始人的价值观。

段永平的价值观,可以从几个例子中发现一二。

有记者问段永平,50年后步步高如果出现在报端,你希望看到的是什么消息?段永平的回答是”任何消息“,这至少说明企业还活着。

他把经营企业比作开车,如果以200码的速度行驶而前方有一堵墙,结局将是必死无疑,那么作为驾驶者,就应该限制行驶的速度。于是,他有了他常说的足够的最小发展速度,兼顾发展与安全。

作为企业的经营者,他早已看到了企业的终局:消亡,梦想是基业长青,但没有企业可以获得永生。这也难怪,身边的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换了一茬又一茬,生存是多么不容易的事。

段永平是非常清醒的,他为步步高设定的企业愿景是“成为更健康、更长久的世界一流企业”。跟喜欢讲大故事大格局的企业相比,这个愿景的格局并不算宏大,甚至非常的朴素。

如果把企业看成是人,那段永平追求的并不是更高更快更强,而是平平安安地生存,健健康康地成长,至于什么是一流企业,那不过是一把宽松的尺子罢了。

其次,企业文化并不是概念和口号,创始人和管理层对企业文化的每一次实践,也是对企业文化的一次强化。

诚信是段永平谈及比较高频的价值观,integrity,是所有伟大企业的共性,也是出问题的企业最大的“漏斗”,诚信应该内化成品质而不是外化为工具,如果想到以后需要合作并在当下选择诚信,其实就是对诚信的误解。

在经销商大会上,他敢于对不诚信的行为说“不”, 公布自己的手机号码,公司有不诚信行为,可以直接打他电话。

供货价格,对经销商一视同仁,供应商欠款,延期支付给出月息1%或货款入股的条件。

对于步步高与施瓦辛格的广告纠纷,虽然减半支付是个可信的选项,段永平思考再三,“总觉得哪里不对”,选择全额支付。

美国桥水基金的创始人瑞.达利欧说过,一个机构就像是一架机器,主要由两组部件构成:文化和人。二者之间相互产生影响,因为机构的人塑造了机构的文化,而机构的文化决定了机构选用什么样的人。

文化的塑造和渗透是自上而下的,通过商业的言传和身教,延伸到企业的每一个业务活动中。

再者,企业文化并不是海岸边屹立不倒的灯塔,而是可以被移动的路标。错误的路标甚至可以将企业引向毁灭。

《穷查理宝典》中,芒格举过这么一个例子。

宽特科技作为一家主营设计新型发电厂的公司,在创办人亚伯特.宽特的带领下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工程公司,在业内广受欢迎,并为公司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1982年创始人去世时,给公司留下了健康的财务报表和有效能的企业文化,作为行业翘楚,继任者只需遵循创始人设定的原则便可以将企业经营得井井有条。

然而,从外部重金聘请的CEO和CFO就位后,与董事会合谋对薪酬进行改革,并推行股权激励计划,用意在于推高公司的市值。

在此之前,公司的主要成本为员工薪资,其中较大一部分是创始人根据复杂方法设计出来的奖金。调整之后,员工薪酬主要以股份的形式存在,而按照当时的会计准则,股份支付的薪酬可以不计入费用,进而可以增加公司的净利润。

新的管理层非常清楚这种操作的风险,因而选择了有节制地操作,逐步地改变薪酬支付方式而增加报表利润,将公司的净利率和增长率维持在某一水平。

面对质疑,公司巧妙地一一化解,但是,如此这般的操作如庞氏骗局一样,迟早会有难以为继的时候。2003年,公司增长放缓,财技手段被公之于众,股价暴跌。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芒格老爷子跟我们开了个玩笑,这是个虚构的故事。

故事虽假,但道理是真。文化的突变给公司带来的影响并不会如洪水决堤那般迅猛,但潜移默化的改变和逐级地积累传递,再优秀的公司,迟早也会泯然众人。

谈了个人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回到投资这个话题上来,好的企业文化应该跟ROE类似,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投资标的。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为好的商业模式保驾护航,甚至可以帮助发现好的商业模式。

但如何去观察和确认企业文化的好与坏,我也没有确切的答案,或许如段永平所说,需要“悟”。

“悟”是什么?我没有很好的答案,我甚至也不明白他是如何早早地悟到茅台的质量文化不会被改变,库克会是比乔布斯更合适的CEO。

如果硬要给自己一个通俗的答案的话,“悟”是培养一种感觉,对商业的判断,对文化的感知,如同猎手敏锐地嗅到了猎物的味道。

当我努力地尝试以这种方式去理解他时,我认为他看待企业的商业模式和对待文化其实没什么区别,他不过是选择自己看得懂的业务和相信自己所认同的文化,也就是说,他选择了自己熟悉的那个味道。

投资网易和苹果,因为他懂游戏和消费电子,他嗅到了这门生意的“味道”,注重企业文化,因为他知道是好的企业文化,也嗅到了自己所喜爱的文化的“味道”。


读书与悟

段永平跟网友的一次互动,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网友:毛主席、李嘉诚、芒格、巴菲特莫不终身勤奋读书......

段永平:我还是认为对于投资关键在悟,看书太多没太大意思,反而浪费时间。

网友:有时候真很怀疑“投资小学水平足矣”这句话。

段永平:“投资小学水平足矣”这句话没啥问题,是能力圈大小的问题。

对于巴菲特的书,他认为看一两本就够了,如果一两本还不得其门而入的话,再多看也应该是没用的;关于学习巴菲特,他只关心他做事情的道理,而不关心巴菲特在干嘛以及干过嘛。

这些言论,似乎与我们强调多阅读构建自己的格栅思维,分析巴菲特的案例获取养分等等有所不同,似乎我们从段永平这里可以找到一种极简投资法,一悟解千愁。又或者,我们可以忽视掉他这些言论,将之归为另类。

我不着急给出结论,试着换个角度来看分析。

首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读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获得改变,读书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学习之后是思考,思考之后是行动,行动之后是改变,从上到下各个层级像是倒金字塔结构,形成了我们从学习到改变的整个过程,越往下对个人的影响占比越重。

当绝大部分人在沿袭这样的路径去参与投资时,段永平不按常理出牌,直接抄了近道,而且还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这不科学啊,但实际上又非常科学。

段永平参与企业经营时,强调“敢为天下后,后中争先”,专注投资时,强调“不懂不做”。

这两句话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敢为天下后,表明看懂了愿意下重手,并且有把握完成对对手的超越,看懂了公司再去投资,才敢于匹配重的仓位。

这么来看,段永平从经营向投资的跨越,本身就不是跨越,而是在解一道道自己本来就会解的题。经营与投资的差异,其实就是人变了,如果通过对人的观察和对文化的理解解决了,所谓的差异也就不存在了。

段永平并没有跳出从学习到改变这个过程,而是在切换到投资之前已经完成了最基本的学习和思考的积累。

学习不限于书本,跟巴菲特吃饭、参与广告竞标、上下游沟通、企业经营管理都是无字之书,思考就是将这些信息和知识形成连接,构成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记得他在一次采访说到,他每一天都在悟。

悟的力量是惊人的,这为他带来了更加通透的思考和傲人的业绩。我们常常惊叹于他在网易和苹果投资上的耐心与决心,对行动给予过高的权重,而对他的所思所想探讨不多。

以苹果为例,段永平是在2011年开始买入,当时苹果大概3000亿市值,手里有1000亿净现金,利润接近200亿。也就是说PE约15倍,经营资产的PE约为10倍。

他认为苹果未来5年左右盈利大概率会涨很多,用2000亿左右市值买个目前赚接近200亿/年,未来5左右会赚到500亿/年或以上的公司。接下来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机会成本来做决定了。

苹果的投资对段永平而言似乎就是个计算题,得到这个结论非常不容易,他说至少花了20年的功夫。

往前倒推的话,这20年差不多包括了经营小霸王,创立步步高以及赴美投资的全部经历。读书和悟的比重如何,不得而知。

在段永平十来年的分享中,他提到的书并不多,《基业长青》、《优秀到卓越》、《穷查理宝典》以及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等等,相比而言,他更加强调悟。

如果将悟与读书放在一起比较,再结合他的经历,我似乎又能理解他想表达的意思。

段永平的悟,大概指的是实践中的思索,透过亲自摸索去搞清楚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不是透过别人的转述和死记硬背,显然,前者对思想的掌握来得更加牢靠。用他的话说,则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回到事物的本源去思考"。


写在最后

段永平说自己不过是个普通人,我也无意将他奉为神明,也不知该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更愿意做一个学习者,去观摩去理解他并不普通的智慧。

顺便推荐下明芃兄,关于投资和阅读,有不错的分享,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鹭由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